第231章 朱翊鈞轉身出門,……
關燈
小
中
大
第231章 朱翊鈞轉身出門,……
朱翊鈞轉身出門,張若蘭和張簡修不知道發生了什麽,也趕緊跟了出去。
朱翊鈞遠遠的看到那人的身影,跟著他往後山去。那人停在一處溪水旁,遠望沈思。
朱翊鈞停在不遠處,盯著那人看了片刻,忽然腦中閃過一個身影與眼前之人重合。
錯不了,就是他!
朱翊鈞回頭,讓身邊的人原地等候,他要獨自過去會一會故人。
“想不到,你除了信太上老君,還信王守仁。”朱翊鈞走到那人身旁說道。
聽聞此言,那人回過頭來,看到眼前的年輕人有一瞬的失神,隨即一掀衣袍跪了下去,在眾多稱呼中猶豫不決,最後,挑了個自認為此時此刻最恰當的:“草民叩見陛下。”
此人正是藍道行,當年世宗沈迷修道,全靠他的扶乩之術與神明溝通,對他頗為寵信,稱他為神仙,一時風光無兩。
“呵~”朱翊鈞冷笑一聲,在旁邊找了塊大石頭坐下,“在你們這群狂生眼中,還有朕這個大明天子。”
藍道行卻道:“草民的命,是陛下所救。”
“嗯?”朱翊鈞慢條斯理的驚訝了一下,“還有這事兒?”
“當年……”說到這裏,藍道行有些難以啟齒。
朱翊鈞幫他說了:“當年你串通太監,利用扶乩欺騙先帝,讓嚴嵩失勢。”
藍道行平靜的道:“嚴世蕃設計將我關押至刑部,又讓鄢懋卿對我用刑,許我黃金千兩,要我供出此時與徐階有關。”
時過境遷,這事兒與徐階有沒有關系已經不重要了。只是朱翊鈞實在有些好奇:“此事究竟與徐階有沒有關系?”
藍道行沒有正面回答,只說:“從草民入宮,期間種種,都是與夫山一同謀劃。”
原來這裏面還有何心隱的一份功勞。
朱翊鈞居高臨下的看他一眼:“就不怕朕治你們個欺君之罪?”
藍道行卻道:“陛下不會。”
“怎麽不會?”
“陛下乃仙君下凡,大明之祥瑞。”
朱翊鈞出生那會兒,他就拿這話哄世宗開心。
朱翊鈞倒也不跟他計較:“接著說。”
藍道行仍舊跪在地上:“那晚,嚴世蕃和鄢懋卿本欲取我性命。黃公公突然來到獄中,說先帝繞我不死,將我逐出京城。”
“謝恩時他說,要謝就謝小皇孫,也就是陛下您,當年是您救了我一命。”
黃公公就是世宗的伴讀黃錦。
朱翊鈞回憶了一下,藍道行入獄
前後發生過一件事,皇爺爺服用了道士進獻的仙丹,在大玄都殿病倒了。他在身邊伴駕,卻發現那群道士裏沒有藍道行的身影,便向皇爺爺提了一嘴,說是沒見過之間那個神仙。
當時他只是總聽世宗稱呼藍道行為藍神仙,也跟著這麽叫,世宗卻誤會了。
朱翊鈞好奇問道:“那你究竟是道士,還是心學傳人?”
藍道行答:“道士也好,心學傳人也罷,草民的本願從未改變——適向人間世,時覆濟蒼生。”
“適向人間世,時覆濟蒼生。”朱翊鈞點點頭,“說得好。”
他屈起大長腿,手指在膝蓋上敲了兩下:“藍道行。”
“草民在。”
“除了太上老君和王守仁,還有一個人你可以信。”
藍道行會意,伏下身磕頭:“但憑陛下吩咐。”
“起來吧。”朱翊鈞站起身往回走,“你善觀箕鬥星術,又通曉王門心學,正好,朕有些問題需要你解惑。”
就這樣,他把藍道行帶離了求仁書院,只說有問題要他答疑,卻不說具體讓他做什麽。
既然已經到了德安府,身為三世孫,朱翊鈞理應去一趟安陸,祭奠睿宗皇帝的顯陵。
世宗當年南巡,發現顯陵地宮滲水嚴重,於是在後方修建了另一座寶城和地宮,兩座寶城中間以瑤臺相連,形成了帝王陵墓中獨一無二的格局。
朱翊鈞按照祭祀祖宗的禮儀,親自拜謁曾祖父、曾祖母,也代皇爺爺和父皇上香叩拜。
祭祀顯陵免不了要向當地縣衙、府衙透露身份,就連湖廣巡撫王之垣也連夜從武昌趕了過來。
府尹王之垣是張居正的學生,正好,朱翊鈞有話要問他:“那個何心隱是怎麽回事?”
王之垣跪在地上,一聽到何心隱的名字,眼裏就露出了殺意:“何心隱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,多次汙蔑朝廷,對陛下不敬,臣立即派人前去捉拿!”
朱翊鈞問:“你把人抓來,打算如何處置?”
“……”
這個問題倒是難住了王之垣,人都抓了,怎麽處置還不是官服說了算,或押入大牢,或亂棍打死,一勞永逸。
朱翊鈞又問:“你可到現場聽過他講學?”
王之垣被他問懵了:“不曾。”
“你知道他一場講學有多少人去聽?”
“臣,不知。”
朱翊鈞沈聲道:“你什麽都不知道,只知道抓人,是打算解決問題,還是制造更大的矛盾?”
聖上動怒,王之垣
趕緊伏下身磕頭:“臣不敢。”
朱翊鈞嘆口氣,這就是他大明王朝的地方官,高高在上,不顧後果,先把人抓了,隨便按個罪名了事。
“何心隱僅僅是德安府一場講學,就引得天下文士從南直隸、浙江、江西等地趕來為他捧場,還有不少當地農夫、石匠、鐵匠,小小的求仁書院,聚集了上百人,其中不乏朝廷官吏。”
“泰州學派宣揚的就是通過修身養性,人人皆可成聖。就這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籠絡了多少人心,有多少人擁護他。”
“你抓了他,卻給不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,就是把朝廷推到百姓的對立面。”
“抓了一個何心隱,還有成千上萬的文士站出來,你抓得完嗎?”
“……”
王之垣伏在地上,大氣都不敢喘。但心裏卻在犯嘀咕,九五之尊,斬一個士人,竟還要顧及百姓的想法。
朱翊鈞卻問道:“何心隱和張先生是不是有什麽過節?”
總算有個王之垣能回答上來的問題:“此事,與耿定向有關。”
“耿定向?”朱翊鈞琢磨片刻,“太仆寺卿。”
王之垣回道:“是,他乃湖廣黃安人,此事正在家中守制。”
難怪,朱翊鈞在求仁書院不曾見到他。
朱翊鈞道:“去把人給朕叫來。”
事情是這樣的,當年,張居正還是國子監司業,到耿定向家中拜訪。彼時,何心隱也暫住在耿定向府上,雙方論道,在學術思想上存在嚴重分歧,並導致激烈沖突。
朱翊鈞可算明白了,何心隱講學之時左一句權相,有一句擅權,原來是洩私憤。
同時,他也洞察了王之垣的心思。張居正身為首輔,日理萬機,即使生病期間,仍在忙於政務,小小一個何心隱,是多年前的一場爭執,他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只是,此人借著在底層百姓中的影響力,總是發表一些抨擊朝廷的言論,煽動大眾情緒,給他的改革,尤其是清丈田地和一條鞭法的推行帶來了一些麻煩。
王之垣為了給老師排憂解難,就像上一點強硬的手段,把何心隱這個大麻煩解決掉。
朱翊鈞又問:“你應該清楚他住在哪裏吧。”
“……”
“放心,朕沒打算抓他。”
耿定向畢竟是朝廷命官,端的是大明天子的飯碗,在朱翊鈞面前也不敢隱瞞。
“何心隱就住在臣的胞弟耿定理家中。”
“你轉告他,他的某些觀點,朕也頗感興趣。讓他放
心,朕不會抓他。”
“只是,朝廷要顧全大局,有的時候,做不到事事都叫天下人滿意。他既非朝中官員,許多事情也不了解,就不要妄加評判了。”
耿定向趕緊應下:“是,臣回去之後,就向他傳達聖意。”
朱翊鈞又問道:“對了,愛卿回家丁憂,準備何時返京?”
耿定向立刻回道:“臣已經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,兩月之後就可回京。”
朱翊鈞故作驚訝:“這麽急?”
耿定向躬身:“張閣老正在大力推行改個,朝中事務繁多,實在不敢耽擱。”
朱翊鈞虛扶了他一把,真情實感的說道:“有勞愛卿了。”
“為君分憂,乃是臣子本分。”
“……”
自從朱翊鈞對丁憂起覆設立諸多條件之後,又提高了朝中官員的俸祿,當初激烈反對的那幫大臣,雖然仍時常將“孝”字掛在嘴邊,但行動上都怕自己丁憂時間太長,回不去。一個個最多返鄉半年,就火急火燎回京覆職。
每當這個時候,朱翊鈞就要下一道諭旨表揚一番,為國分憂,造福於民,也是孝道的一部分,足以告慰父母在天之靈。
王之垣實在不理解,何心隱公開與朝廷作對,朱翊鈞為何還要放過他。
像這樣的狂士殺雞儆猴,大明天子還是太年輕,不懂得用強硬的手段鎮壓。
朱翊鈞不會在湖廣待太久,他給王之垣留下一道手諭:每當何心隱講學,官府制作匾額,當著士人、百姓的面,由王之垣這個巡撫親自送到何心隱手中,作為褒獎。
浙直、湖廣、江西文人輩出,人文氣息濃厚。但大明疆土幅員遼闊,看看寧夏、甘肅一帶,那裏幾年甚至幾十年出不了一位進士,一個村甚至一個鎮,找不出個識字的人。
如此貧瘠的徒弟,更需要何心隱這樣德高望重的思想家,為當地百姓啟蒙。
請何先生帶上他最得意的門生,由官府出錢出力,請前往甘肅、寧夏一代,深入基層講學。
時間也不必太長,一個村子呆半年就是了。
這一走,沒有個十年八年回不來。
至於他的聚合堂和夫山書院,自然不能停辦。朱翊鈞也為他考慮周全,就由他幾十年的好友藍道行接手掌管。
必要時,朝廷也可以在資金和人手上給予一定支持。
以後誰要是再敢妄議朝政,就請他去蒙古、朝鮮、安南講學。先帝說“華夷一家”,大家在思想上,應該共同進步,誰也別落下。
遠赴
海外也不是不行,爪哇島也需要先進的思想。
朱翊鈞要在德安府再住一晚,第二日啟程回江陵,不曾想,半夜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他把當地官員挨個叫過來單獨問話,側面了解王之垣這個人。
雖說相信張居正看人的眼光,但也有些擔心,他在外做官,打著首輔的旗號胡作非為。
意外的,在大小官員口中,王之垣在湖廣從推官做到了巡撫,這麽多年口碑一直不錯,不管是處理軍政事務,還是考核官吏,都能做到秉承公正,有人向他行賄,他也會嚴詞拒絕。
除了官員們的一面之詞,朱翊鈞也提前派劉守有下去查證,半夜才回來向他匯報,事情大致相符,他也就放心了。
王安打來清水,伺候他洗漱更衣,剛打算就寢,外面,德安知府急急忙忙的趕來,跪在門外向他匯報:“陛下,景王府著火了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朱翊鈞轉身出門,張若蘭和張簡修不知道發生了什麽,也趕緊跟了出去。
朱翊鈞遠遠的看到那人的身影,跟著他往後山去。那人停在一處溪水旁,遠望沈思。
朱翊鈞停在不遠處,盯著那人看了片刻,忽然腦中閃過一個身影與眼前之人重合。
錯不了,就是他!
朱翊鈞回頭,讓身邊的人原地等候,他要獨自過去會一會故人。
“想不到,你除了信太上老君,還信王守仁。”朱翊鈞走到那人身旁說道。
聽聞此言,那人回過頭來,看到眼前的年輕人有一瞬的失神,隨即一掀衣袍跪了下去,在眾多稱呼中猶豫不決,最後,挑了個自認為此時此刻最恰當的:“草民叩見陛下。”
此人正是藍道行,當年世宗沈迷修道,全靠他的扶乩之術與神明溝通,對他頗為寵信,稱他為神仙,一時風光無兩。
“呵~”朱翊鈞冷笑一聲,在旁邊找了塊大石頭坐下,“在你們這群狂生眼中,還有朕這個大明天子。”
藍道行卻道:“草民的命,是陛下所救。”
“嗯?”朱翊鈞慢條斯理的驚訝了一下,“還有這事兒?”
“當年……”說到這裏,藍道行有些難以啟齒。
朱翊鈞幫他說了:“當年你串通太監,利用扶乩欺騙先帝,讓嚴嵩失勢。”
藍道行平靜的道:“嚴世蕃設計將我關押至刑部,又讓鄢懋卿對我用刑,許我黃金千兩,要我供出此時與徐階有關。”
時過境遷,這事兒與徐階有沒有關系已經不重要了。只是朱翊鈞實在有些好奇:“此事究竟與徐階有沒有關系?”
藍道行沒有正面回答,只說:“從草民入宮,期間種種,都是與夫山一同謀劃。”
原來這裏面還有何心隱的一份功勞。
朱翊鈞居高臨下的看他一眼:“就不怕朕治你們個欺君之罪?”
藍道行卻道:“陛下不會。”
“怎麽不會?”
“陛下乃仙君下凡,大明之祥瑞。”
朱翊鈞出生那會兒,他就拿這話哄世宗開心。
朱翊鈞倒也不跟他計較:“接著說。”
藍道行仍舊跪在地上:“那晚,嚴世蕃和鄢懋卿本欲取我性命。黃公公突然來到獄中,說先帝繞我不死,將我逐出京城。”
“謝恩時他說,要謝就謝小皇孫,也就是陛下您,當年是您救了我一命。”
黃公公就是世宗的伴讀黃錦。
朱翊鈞回憶了一下,藍道行入獄
前後發生過一件事,皇爺爺服用了道士進獻的仙丹,在大玄都殿病倒了。他在身邊伴駕,卻發現那群道士裏沒有藍道行的身影,便向皇爺爺提了一嘴,說是沒見過之間那個神仙。
當時他只是總聽世宗稱呼藍道行為藍神仙,也跟著這麽叫,世宗卻誤會了。
朱翊鈞好奇問道:“那你究竟是道士,還是心學傳人?”
藍道行答:“道士也好,心學傳人也罷,草民的本願從未改變——適向人間世,時覆濟蒼生。”
“適向人間世,時覆濟蒼生。”朱翊鈞點點頭,“說得好。”
他屈起大長腿,手指在膝蓋上敲了兩下:“藍道行。”
“草民在。”
“除了太上老君和王守仁,還有一個人你可以信。”
藍道行會意,伏下身磕頭:“但憑陛下吩咐。”
“起來吧。”朱翊鈞站起身往回走,“你善觀箕鬥星術,又通曉王門心學,正好,朕有些問題需要你解惑。”
就這樣,他把藍道行帶離了求仁書院,只說有問題要他答疑,卻不說具體讓他做什麽。
既然已經到了德安府,身為三世孫,朱翊鈞理應去一趟安陸,祭奠睿宗皇帝的顯陵。
世宗當年南巡,發現顯陵地宮滲水嚴重,於是在後方修建了另一座寶城和地宮,兩座寶城中間以瑤臺相連,形成了帝王陵墓中獨一無二的格局。
朱翊鈞按照祭祀祖宗的禮儀,親自拜謁曾祖父、曾祖母,也代皇爺爺和父皇上香叩拜。
祭祀顯陵免不了要向當地縣衙、府衙透露身份,就連湖廣巡撫王之垣也連夜從武昌趕了過來。
府尹王之垣是張居正的學生,正好,朱翊鈞有話要問他:“那個何心隱是怎麽回事?”
王之垣跪在地上,一聽到何心隱的名字,眼裏就露出了殺意:“何心隱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,多次汙蔑朝廷,對陛下不敬,臣立即派人前去捉拿!”
朱翊鈞問:“你把人抓來,打算如何處置?”
“……”
這個問題倒是難住了王之垣,人都抓了,怎麽處置還不是官服說了算,或押入大牢,或亂棍打死,一勞永逸。
朱翊鈞又問:“你可到現場聽過他講學?”
王之垣被他問懵了:“不曾。”
“你知道他一場講學有多少人去聽?”
“臣,不知。”
朱翊鈞沈聲道:“你什麽都不知道,只知道抓人,是打算解決問題,還是制造更大的矛盾?”
聖上動怒,王之垣
趕緊伏下身磕頭:“臣不敢。”
朱翊鈞嘆口氣,這就是他大明王朝的地方官,高高在上,不顧後果,先把人抓了,隨便按個罪名了事。
“何心隱僅僅是德安府一場講學,就引得天下文士從南直隸、浙江、江西等地趕來為他捧場,還有不少當地農夫、石匠、鐵匠,小小的求仁書院,聚集了上百人,其中不乏朝廷官吏。”
“泰州學派宣揚的就是通過修身養性,人人皆可成聖。就這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籠絡了多少人心,有多少人擁護他。”
“你抓了他,卻給不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,就是把朝廷推到百姓的對立面。”
“抓了一個何心隱,還有成千上萬的文士站出來,你抓得完嗎?”
“……”
王之垣伏在地上,大氣都不敢喘。但心裏卻在犯嘀咕,九五之尊,斬一個士人,竟還要顧及百姓的想法。
朱翊鈞卻問道:“何心隱和張先生是不是有什麽過節?”
總算有個王之垣能回答上來的問題:“此事,與耿定向有關。”
“耿定向?”朱翊鈞琢磨片刻,“太仆寺卿。”
王之垣回道:“是,他乃湖廣黃安人,此事正在家中守制。”
難怪,朱翊鈞在求仁書院不曾見到他。
朱翊鈞道:“去把人給朕叫來。”
事情是這樣的,當年,張居正還是國子監司業,到耿定向家中拜訪。彼時,何心隱也暫住在耿定向府上,雙方論道,在學術思想上存在嚴重分歧,並導致激烈沖突。
朱翊鈞可算明白了,何心隱講學之時左一句權相,有一句擅權,原來是洩私憤。
同時,他也洞察了王之垣的心思。張居正身為首輔,日理萬機,即使生病期間,仍在忙於政務,小小一個何心隱,是多年前的一場爭執,他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只是,此人借著在底層百姓中的影響力,總是發表一些抨擊朝廷的言論,煽動大眾情緒,給他的改革,尤其是清丈田地和一條鞭法的推行帶來了一些麻煩。
王之垣為了給老師排憂解難,就像上一點強硬的手段,把何心隱這個大麻煩解決掉。
朱翊鈞又問:“你應該清楚他住在哪裏吧。”
“……”
“放心,朕沒打算抓他。”
耿定向畢竟是朝廷命官,端的是大明天子的飯碗,在朱翊鈞面前也不敢隱瞞。
“何心隱就住在臣的胞弟耿定理家中。”
“你轉告他,他的某些觀點,朕也頗感興趣。讓他放
心,朕不會抓他。”
“只是,朝廷要顧全大局,有的時候,做不到事事都叫天下人滿意。他既非朝中官員,許多事情也不了解,就不要妄加評判了。”
耿定向趕緊應下:“是,臣回去之後,就向他傳達聖意。”
朱翊鈞又問道:“對了,愛卿回家丁憂,準備何時返京?”
耿定向立刻回道:“臣已經處理好母親的身後事,兩月之後就可回京。”
朱翊鈞故作驚訝:“這麽急?”
耿定向躬身:“張閣老正在大力推行改個,朝中事務繁多,實在不敢耽擱。”
朱翊鈞虛扶了他一把,真情實感的說道:“有勞愛卿了。”
“為君分憂,乃是臣子本分。”
“……”
自從朱翊鈞對丁憂起覆設立諸多條件之後,又提高了朝中官員的俸祿,當初激烈反對的那幫大臣,雖然仍時常將“孝”字掛在嘴邊,但行動上都怕自己丁憂時間太長,回不去。一個個最多返鄉半年,就火急火燎回京覆職。
每當這個時候,朱翊鈞就要下一道諭旨表揚一番,為國分憂,造福於民,也是孝道的一部分,足以告慰父母在天之靈。
王之垣實在不理解,何心隱公開與朝廷作對,朱翊鈞為何還要放過他。
像這樣的狂士殺雞儆猴,大明天子還是太年輕,不懂得用強硬的手段鎮壓。
朱翊鈞不會在湖廣待太久,他給王之垣留下一道手諭:每當何心隱講學,官府制作匾額,當著士人、百姓的面,由王之垣這個巡撫親自送到何心隱手中,作為褒獎。
浙直、湖廣、江西文人輩出,人文氣息濃厚。但大明疆土幅員遼闊,看看寧夏、甘肅一帶,那裏幾年甚至幾十年出不了一位進士,一個村甚至一個鎮,找不出個識字的人。
如此貧瘠的徒弟,更需要何心隱這樣德高望重的思想家,為當地百姓啟蒙。
請何先生帶上他最得意的門生,由官府出錢出力,請前往甘肅、寧夏一代,深入基層講學。
時間也不必太長,一個村子呆半年就是了。
這一走,沒有個十年八年回不來。
至於他的聚合堂和夫山書院,自然不能停辦。朱翊鈞也為他考慮周全,就由他幾十年的好友藍道行接手掌管。
必要時,朝廷也可以在資金和人手上給予一定支持。
以後誰要是再敢妄議朝政,就請他去蒙古、朝鮮、安南講學。先帝說“華夷一家”,大家在思想上,應該共同進步,誰也別落下。
遠赴
海外也不是不行,爪哇島也需要先進的思想。
朱翊鈞要在德安府再住一晚,第二日啟程回江陵,不曾想,半夜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他把當地官員挨個叫過來單獨問話,側面了解王之垣這個人。
雖說相信張居正看人的眼光,但也有些擔心,他在外做官,打著首輔的旗號胡作非為。
意外的,在大小官員口中,王之垣在湖廣從推官做到了巡撫,這麽多年口碑一直不錯,不管是處理軍政事務,還是考核官吏,都能做到秉承公正,有人向他行賄,他也會嚴詞拒絕。
除了官員們的一面之詞,朱翊鈞也提前派劉守有下去查證,半夜才回來向他匯報,事情大致相符,他也就放心了。
王安打來清水,伺候他洗漱更衣,剛打算就寢,外面,德安知府急急忙忙的趕來,跪在門外向他匯報:“陛下,景王府著火了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